【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浙一人的畲乡情 牵手7年依然“心贴心”“手把手”“一对一”

日期:2020-08-18 11:05:56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畲乡景宁,浙南山区的一块瑰宝,自然环境旖旎多姿,因畲族独特文化闻名。

大山孕育了畲乡人的纯朴与智慧,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多年来,有一批“省城大专家”,扎根景宁县人民医院,“一对一”指导,“手把手”帮扶,与畲乡人民“心连心”,提升畲乡人民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景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航拍

近日,景宁县人民医院搬“新家”,新院区面积扩大了三倍,拥有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住院楼、健康管理中心及配套设施。浙大一院为民族分院提供代表全省最高水平的团队和技术支撑,予以专业指导,共建“浙西南区域医疗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牵手七年,县城省城一家亲


习总书记说,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浙大一院与景宁县的牵手,就是一个生动的“健康样本”。

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右二)出席新院区启用仪式
从2013年起,浙大一院与景宁县政府建立紧密型全方位的医疗合作关系,开启“输血期”的帮扶,2018年,又踏上“造血期”的新征程。连年“双下沉、两提升”考核排名全省前十,得到了袁家军省长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目前,浙大一院在民族分院建立2个院士工作站,2个浙南诊治中心,合作9个专科联盟,合作专科拓展到16个,培育亚专科46个,成立6个名医工作站、33个人才专家工作室。一批批专家进山来传帮带,一批批当地医生走出去学赶超,带动和促进了一批景宁医疗骨干力量、新生力量成长,民族分院医务人员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要帮扶就真帮扶,浮在表面对老百姓根本没有意义。浙大一院就是要在这扎根,拿出赤脚医生的精神传帮带。”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讲出的大实话,更是用实际行动带领专家把“双下沉、两提升”深入“再下沉”。


双下沉“再下沉”,两提升“再提升”


县医院发展了,还要带动“小兄弟”,景宁县域内的大均乡、景南乡等6个乡镇,过去交通不便,经过完善医共体成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了医共体资源共享。开通远程会诊平台,老乡坐在家门口的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与景宁医生、省城医生“面对面”。


浙一专家在景宁开展手术

浙一专家在景宁义诊

远程会诊平台上,远程脑电图、远程心电图、远程查房、远程护理教学等,实现了“省县乡”深度融合。
浙大一院专家与民族分院医生组成巡回医疗队每月两次下乡巡回医疗,让乡镇患者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浙大一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不断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烦”的问题。
家住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的农民雷大伯,半个月前脑梗被送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院(景宁县人民医院)。因为抢救还算及时,医生判断,手脚活动能力能逐渐恢复,保住了他“干农活”的愿望。但前提是:要定期复查。这一下难倒雷大伯的儿子。大漈乡的地形,在当地被称为“螺蛳壳上的弯弯绕”,上下一趟就是几十公里。来回一趟就要一天。怎么办?乡里的医生送来一套穿戴设备,血压、睡眠等数据,直接传输到景宁医生的案头,雷大伯为医生们竖起大拇指。

梁廷波书记表示,人民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浙大一院将以更高的政治高度、更大的帮扶力度,针对景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需求,推进民族分院在管理、技术、文化、科教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再提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浙大一院景宁样板,俯下身、弯下腰、沉下心,把党的民族政策传递到畲乡人民心中。

浙大一院多年来把社会责任记在心扛在肩,无论是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还是祖国边疆、西南边陲,都有浙一人心怀祖国、深入帮扶的身影,也见证了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为建设“重要窗口”,展现制度优势,贡献浙一力量。

上一篇:

野钓一中午,命差点被太阳晒没了!这个热出来的病不能小看它

下一篇:

全国最高龄!78岁彩虹奶奶“换心”后成团宠?这件事,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