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生的希望 ——浙大一院在省内率先开设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诊治(MDT)门诊
日期:2022/1/24 8:18:19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近期,一次常规的医疗检查中,63岁的马阿姨(化名)在当地医院查出了甲状腺结节 TI-RADS 5类。据医生解释,5类结节极有可能是甲状腺癌,需要手术治疗!突然而来的打击可把马阿姨一家人吓坏了,赶紧住院准备接受手术。
然而,事情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原来,马阿姨已患有20多年的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中的两扇重要的门——主动脉瓣、二尖瓣都已经被更换为人工机械瓣,为此她还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另一扇门——三尖瓣,也已经有重度的返流,情况亦不容乐观。心脏有如此严重的病变,还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这给甲状腺手术带来了巨大风险:如心脏能否承受麻醉,手术后会不会出现大出血……出于这些考虑,当地医院的医生拒绝为马阿姨进行甲状腺手术。
在如今“谈癌色变”的时代,明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却无法积极治疗,难道眼睁睁看着癌症进展,生命进入倒计时吗?63岁,正是享福的年纪,却要承受这样巨大的心力负担,濒临绝望之际,马阿姨一家人来到了浙大一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严卉主任医师接诊了马阿姨,了解病史后,她意识到马阿姨自身情况的复杂性,然而,医者仁心,面对患者紧张和期待的眼神,她思考片刻后,突然眼前一亮——推荐马阿姨至浙大一院新开设的“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诊治(MDT)门诊”就诊。
2022年1月11日下午,浙大一院门诊MDT中心会议室内,肿瘤外科主任滕理送主任医师、麻醉科孔海莹主任医师、心脏大血管外科邹煜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严卉主任医师和高丹忱主任医师五位专家正在对马阿姨的病情进行激烈的讨论。会议室外,马阿姨一家人正在焦急的等待。
半个小时过去了,“马xx家属,请进来一下”。讨论结束了!马阿姨一家人赶忙走进会议室,专家团队耐心地向他们地解释了讨论的结果。专家们讨论认为,尽管没有进行穿刺活检,但从影像学表现来看,马阿姨极有可能患有甲状腺癌,需要手术治疗;矛盾的是,马阿姨由于心脏基础疾病较严重,当前已出现了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手术麻醉风险较大。考虑到甲状腺癌总体来说进展较为缓慢,无需紧急行手术治疗,马阿姨的当务之急其实是调理改善心脏功能。而对于口服抗凝药治疗下出血风险的问题,邹煜主任也给出了详细的围术期低分子肝素桥接处理方案。
最终,专家们和马阿姨一家商议决定,先入住心血管内科,药物改善心功能,待可以耐受麻醉时,再由腾理送主任团队为她行甲状腺癌手术。
治疗方案终于明朗,与几位医学大咖交流沟通后,先前愁眉苦脸的马阿姨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原来自己的癌症还是有救的!
其实,几个小时前,肿瘤心脏病学MDT会议室内,血液科谢万灼主任医师,骨髓移植中心罗依主任医师,心内科严卉主任医师,放射科刘锦鹏主任医师,已经为另一名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郦先生(化名)1年前因为房颤在当地医院就诊又发现了白血病,在反复的化疗和免疫治疗后,郦先生出现了严重心力衰竭。四位专家回顾治疗历程,分析了引起郦先生心衰的原因,并对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提出了详尽可行的指导意见。
严卉主任医师介绍,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衰、心律失常的心脏病,由于本身身患恶性肿瘤,临床医生们往往不敢也不愿意积极为其治疗心脏病,但研究表明,许多类似的患者最终往往死于心脏病,而非肿瘤进展。此外,诸如马阿姨这样的患者,因为患有基础心脏病,给肿瘤的治疗造成阻碍,同样对远期生存造成巨大影响。这些现实困境则催生出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肿瘤心脏病学。
目前,浙大一院在浙江省内首先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旨在依托浙大一院强大的学科基础,为马阿姨和郦先生这样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和心脏病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患者谋取最大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
心内科 张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