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医学期刊频频发表浙大一院科研成果!疫情防控成绩突出的背后,是这些原因
日期:2020/4/27 11:01:15 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面对人类未知的健康公敌,科学是唯一制胜法宝。近期以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连续发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团队的科研成果并进行报道,全球抗疫战场持续不断发出中国声音。
2月19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为通讯作者、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徐小微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在线发表《Clinical finding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outside of Wuhan,Chin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为全国疫情防控提出宝贵意见。
4月22日,喜讯不断!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检验科主任陈瑜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郑书发博士等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在线发表题为《Viral load dynamics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anuary-March 2020: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论文。
同日,Science特约记者 Rodrigo Pérez Ortega发表题为《全球医护人员寻求抚平COVID-19所致的第二条曲线—精神悲痛》的专题报道,就前不久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有关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精神健康的调查研究采访了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胡少华教授。
科研成果高质量的背后,是浙大一院对临床研究的高度重视,也是医院雄厚学科实力的重要体现。
梁廷波教授和陈瑜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BMJ上的研究,精确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疾病进程中的病毒载量动态变化规律,发现病毒持续时间、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世界大流行提供了临床诊治依据。
与同类型的其他研究区别在哪?
更加系统、连续监测、动态变化
该研究纳入了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收治的96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74例重症患者、22例轻症患者,采集并检测了3497份不同类型样本,其中呼吸道样本1846份、粪便样本842份、血液样本629 份、尿液样本180 份。同类型其他研究多聚焦某一种样本的单独研究,相较之下,该研究的样本采集更加系统。
通过对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同类型样本进行动态监测,研究发现病毒持续时间、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来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eidi Soeters教授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Roos Barth教授等同行评议专家认为本研究及时地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疾病进程中的病毒载量动态变化规律,为全球疫情防控及临床救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呼吸道病毒载量在轻重患者中差别明显
为全球临床救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新冠患者呼吸道样本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粪便样本与血清样本。在呼吸道样本中,重症患者的病毒载量显著高于轻症患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轻症组的呼吸道样本病毒载量在发病后第二周到达最高峰后开始下降,而重症组的高病毒载量可持续到发病后第三周乃至第四周。在重症组中,男性的病毒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显著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
轻症、重症组呼吸道样本以及粪便样本发病后不同时间病毒载量动态变化趋势图
这说明,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的呼吸道样本病毒呈持续时间长、载量高以及排毒高峰晚的特征,表明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载量并缩短病毒持续时间,有利于控制疾病重症化进展,为全球的临床救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粪便样本在轻重症患者中无差别
强调在疾病后期加强患者粪便管理
研究发现59%患者的粪便中能检测到病毒核酸,41%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呼吸道样本检出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粪便和血液样本的检出率在发病后第二周最高。
新冠患者粪便样本的病毒持续时间22天(四分位数范围为17-31天)显著高于呼吸道样本的18天(四分位数范围为13-29天)和血液组的16天(四分位数范围为11-21天)。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不同样本类型病毒持续时间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重症组患者和轻症组患者间粪便样本的检出率没有差别,且粪便样本的病毒载量在重症与轻症组间没有差别,在发病后第三周至第四周达到高峰,这提示特别在疾病的后期要加强患者粪便的管理,同时强调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粪便接触时要更加做好防护工作。
研究来源于临床也指导临床,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后期,哪怕患者的呼吸道病毒核酸已经转阴,若粪便核酸阳性,仍有潜在的作为传染源的风险,这也直接指导了《浙江诊疗经验》对患者出院标准的调整。
盛吉芳、周建英、蔡洪流等专家为共同作者。论文特别感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的悉心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资助。
创新是高水平综合性医院的“硬核”能力,是一家医院能否持续稳步发展的原动力和后劲。浙大一院长期以来形成的研究型医院、创新型医院特色,这是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必备条件。
作为省内最早成立临床研究中心的医院,浙大一院在这次疫情中,临床科学家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将研究做在患者病床边,不断提高临床救治能力,挽救一个个患者的生命,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更凝练临床诊疗经验,毫无保留地及时提供给国际同行,为全球战疫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本文为浙大一院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图/文:检验科、宣传中心